“久病成医”似乎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的模式受到了冲击,患者已从服从者变成了参与者,同时开始参与自己的诊断和治疗,然而……
病案介绍
正值青春年华的小张,没想到自己会患上1型糖尿病。在家人、朋友及医生的关怀下,经过一段消沉时光之后,终于勇敢地面对生活,开始自己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然而,终身应用胰岛素的种种麻烦及胰岛素的不良反应等传闻,让小张对胰岛素治疗产生了抵触情绪。由于疾病的原因,小张接触了一些病友,其中病友老王患2型糖尿病20余年,血糖控制很好。小张有什么问题就去请教他,老王也就根据自身经验指导小张。于是,小张开始自己调整胰岛素用量,几乎不再请教医生。直到有一天,小张因为酮症酸中毒住进了医院……
专家解读
提高认识是“成医”的通行证
糖尿病的治疗是漫长的,医生与患者之间的配合十分重要。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程度,对治疗方案的理解和关注决定了治疗是否能够成功。现在,许多病友工作繁忙,去医院看病的时间有限;即使是老年人也希望少去医院。绝大部分病友都对治疗产生抵触情绪,想要简化治疗过程,甚至想要自己参与治疗的想法。因此,许多人会问,我们有权力自己调整治疗吗?怎样做才能安全治疗呢?
首先,参与自己的治疗的首要条件不是病友得病多长时间了,而是在积累一定的医学知识以后(即对糖尿病有了充分地了解)。盲目增减药物是不安全的做法。有人认为,自己最了解自己,没有感觉就说明病好了,可以少吃药或者干脆停药。其实,人体的感觉常会“欺骗”自己:往往感觉不到轻微的变化。比如,血糖从7.0mmoI/L增高到10.0mmoI/L就不一定有口干等异常症状。
其次,不能寄希望于停止药物治疗,尤其是停止胰岛素治疗。有些病人十分恐惧降糖药物的肝、肾毒性,治疗有效后马上停止用药。糖尿病病人中确实有人依靠单纯饮食和运动治疗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但这部分病人往往是发病时间短、病情轻者。明智的做法是更多地了解药品,避免不良反应;当血糖控制达标后,需要继续坚持治疗。有些病人对胰岛素非常痛恨,在医生的劝说和警告下不得不注射,血糖达标准后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减少胰岛素剂量。有些病友错误的做法就是自己减少胰岛素剂量,直到停用为止。
还有一些病人出于对新药的期待而随时改变治疗,追随新的治疗手段,根据药物的名字来猜测功能,自行替换和搭配,如把拜唐苹改为糖适平,把诺和灵胰岛素改为诺和龙。这些盲目无知的做法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如何行使自己的自主权呢?
相关阅读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