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正在进行时
病友如果能真正明白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就能得到对治疗和预防有益的启示。
目前,确诊糖尿病已经比较简单,只要准确地检测空腹和餐后血糖就能做出判断。在糖尿病发生之前——实际常常是未被查出之前,到底是怎样的情形呢?
可以肯定地说,进入糖尿病诊断标准之前的过程相对较长,情况也比较复杂,已引起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和临床工作者的关注。大量的研究表明,患者在发病(或者说确诊糖尿病)前,不管是脏腑器官,还是内分泌功能大多已经出现程度不同的变化,只是这种变化不易被察觉而已。但实际上,正是这种“不知不觉”中“慢慢”演变过来的糖尿病,如果控制不好,短则几年,长则十几年,就会出现全身的并发症,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治疗难度越来越大。
大量的研究表明,在糖耐量受损甚至更早的阶段,体重、血脂、血压。血液粘稠度等指标即开始出现异常。
我们来看一下2型糖尿病发生的过程:正常—相关指标异常——糖耐量受损——糖尿病。绝大部分患者是进入糖尿病阶段,有的甚至是出现并发症,才知道自己早巳患上糖尿病的。在糖耐量受损阶段和在此之前的这一相对长的时间里,疾病的症状或患者的主观感觉往往不明显,使人很少感觉到处于病态。而在此阶段,以现代的诊断手段,这时只要通过简单的定期检查,就会发现患者的非正常状态。如果能及早采取治疗和预防措施,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患者的命运。
几点启示
糖尿病的发生的确有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早期的变化常常不被注意,直到各种症状接踵而至,这种由“隐”到“显”的过程,种种变化和失调通过糖、脂肪、蛋白质等的代谢紊乱和各种症状表现出来。最值得重视的是,绝大多数人是在“查”出糖尿病后才开始认识糖尿病的。这种认识上的滞后,不仅造成患者治疗上的误区,更危险的是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
这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1.将糖尿病的预防措施提前到糖
换言之,就是提前进行针对高危人群的检测和预防。最近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和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在《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提出的包括以控制血糖、血压、血脂、血液粘稠度、体重指数、血尿酸等在内的综合控制措施。这是国家的一项重大举措。早检查、早预防、早治疗,显得非常重要而迫切。但在实际生活中,相当数量的患者不仅做不到三“早”,甚至直到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后才如梦方醒,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落实《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迫在眉睫!
2.坚持科学规范的治疗方式至关重要
糖尿病知识教育、饮食控制、体育锻炼、药物治疗、病情监测,已被无数事实证明是有效的糖尿病五大控制措施。
相关阅读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