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康网
疾病专题

糖尿病

首页 > 内科 > 糖尿病 > 病因 > 正文

揭开保健品推销骗人骗局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18日


  4月13日讯 “清明已过,天气转暖,老年人室外活动增加,卖保健品的也伺机而动,夸大宣传,采用各种手段骗老年人。我站出来揭露内幕,真心希望老年人擦亮眼睛,别听‘健康代表’的忽悠。”4月2日上午,一位王先生打来新闻热线,以他曾经推销8年保健品的切身经历,告诫善良的人们,自觉抵制坑人的推销“骗局”。昔日骗人也骗己

  2000年,小王22岁,中专毕业,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他的一个朋友干推销保健品已经半年,月收入最高时能赚3000多元。当年的“行情”,一般打工的月工资平均不过500元。在朋友的推荐和金钱的诱惑下,小王成了“健康代表”。

  小王回忆:“入道”半个月后,他赚到了第一笔提成为420元钱。那次公司搞活动,免费试用一种叫“清血糖胶囊”的保健品,说是治疗糖尿病。公司规定赠药3天,试用者试用前,先给测血糖,试用3天后,再给测血糖,很多试用者3天后血糖果真降下来了,试用者见到效果,纷纷掏钱购买产品。

  小王亲眼看到这种胶囊的神奇效果,对“保健品”的疗效开始深信不疑。“我的顾客是位60多岁的老太太,她一下就买了一个疗程的产品,共12盒,公司给我每盒提成35元。获利了,我当时那个高兴,感到推销保健品来钱太容易了,从此后,我推介起来更加起劲。”

  小王说,有时,他也听到别人议论自己推销的保健品没有宣传的那些功效,他不但不信,还千方百计地替公司辩解。现在想起来,那时就是被公司洗脑了,公司上层怎么告诉的,小王就怎么说,毫不怀疑。直到遇到一件事后,小王才领悟到,公司不仅让他骗别人,也把他骗了。

  起因是小王推销一种核酸产品,宣传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功效。当时正赶上闹“非典”,他怕自己染上“非典”,自掏腰包花钱购买推销的产品吃,并现身说法,推荐给更多的人购买。服用一段时间后,小王倒没有什么不良反应,一个伙伴也服用,得了痛风,医生诊断可能和服用他们推销的产品有关系。他们上网一查,外地已经有服用这种产品患痛风的病例。他和伙伴问公司老板,老板不承认伙伴患痛风和推销的产品有关,还威胁他们不许乱说。他和伙伴再也不敢吃了,同时开始冷静观察分析自己从事的这个“事业”到底是否骗人。

  一次,一个老者找到小王,他服用“清血糖胶囊”2个月了,开始一次吃一片就有效,现在一次吃5片,血糖也降不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小王把老者搪塞走后,自己也不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他请教一个要好的老推销员,对方的一席话让他吃惊不小:其实这种胶囊含有激素。在激素作用下,服用者血糖会很快降下来,可服用时间长了,激素会产生抗药性,病人再服用就会失效,服用者此时返回来再用胰岛素治疗,耐药反应往往已经延误病情,治疗难度增加,而且易导致患者出现合并症。

  这个秘密揭开,惊出小王一身冷汗。“良知”告诉小王,住手吧,不能再骗人。金钱诱惑小王,只要能赚钱,别人都在这么干,昧良心继续干吧。小王在处女朋友,要结婚,需要钱,他选择了欺骗。幡然悔悟不再骗

  “骗老年人很容易,很多老年人都很孤独,需要亲人般的关怀和温暖,亲情服务最有效。”小王说,首先让老年人感觉自己很诚恳,介绍产品句句话都好像在为老人考虑,而不是简单推销。然后细心关怀老人,老人要买米,帮老人扛回家;老人病了,买水果去看;老人想唠叨,笑着耐心听,甚至主动陪老人聊天。如此这般和老人套近乎,很多老人都感动不已。不少善良的老人一感动,还认他们做干儿子、干女儿,关系拉近了,卖他们产品自然不难,有些老人还主动帮他们联系其他老人。还有的女“健康代表”更厉害,一摸眼泪,有些老人心软,看她们平时对自己不错,就掏钱买下了产品。

  小王说,有时感到良心不安,他也想不干了。直到去年10月,一个善良老人的故去,让小王下定决心离开,不再骗人。那是一个拾废品的老头,姓什么,小王都没记住,只记得老头看上去有些软弱,不太会说话,朴实善良。老头生活很贫穷,患有糖尿病,平时舍不得花钱看病。在小王的鼓动下,去年1月,老人借钱买了他推销的产品。老人后来借不到钱,他少量赊给老人一些,老人很讲信用,起早贪晚地拾废品,如期把钱还给他。老人很信任小王,期望吃这种“药”能够治好自己的病。小王并没有在意这个老头,他的客户不少,老头不过是个小客户而已。过了很久,有一天小王突然想起,很久没有看见那个拾废品的老头了。一个朋友告诉他,那个老头死了,糖尿病发展合并症,得了肝癌。虽然没有人指责是他害死了老人,但是小王心里嘀咕,老人的病加重,是否和只吃自己推销的“药”,耽误病情有关。自从小王知道他推销的“保健品”没有那么神奇后,他坚决不让自己的亲朋好友购买。知道老人死后,他做过一个噩梦,梦见拾废品的老头来找他,向他讨要性命。

  小王痛苦地反思自己,他这些年靠推销保健品赚了不少钱,但是相对公司老板来说,他不过是赚个零头。干这么多年,他摸清了其中的不少奥妙。一盒保健品,老板进价不过十几元到几十元,卖给顾客成百上千元,很是暴利。他目睹一些经销保健品的,干2年就成了百万富翁。其实,保健品就是食品,不是药,只能说起调节作用,没有治疗效果。如果只依赖保健品,必然贻误疾病治疗。醒悟过来的小王不再做“健康代表”,到一家经销建筑材料的商店打工,小王说:“收入没有推销保健品多,但心里踏实。”揭露诱骗流程

  保健品不是药,但是这些“健康代表”宣传时,一概按有疗效的药品推介。小王说,进入公司,先接受一个星期左右的培训,内容就是“恶”补医学病理知识,给他们“洗脑”,以便于他们对付“久病成医”的老年人时,能够不说外行话,推销“药”更有说服力。

  培训后正式开工,先干“爬楼”的活,内部行话叫“收单”。到居民区寻找他们的目标“单”,指的就是老年人。给老年人登记,记下联系电话,了解老人家庭情况,身体状况,为下一步“攻单”做准备工作。他们把“单”分为ABC三类,A类是有钱有保健意识的;B类有钱没保健意识的;C类没钱有保健意识的。

  “攻单”对象确定了,“健康代表”们就该搞活动“诱骗”老年人上当了。他们设计的骗人招数不外乎免费体检、试用产品和赠送礼品等。赠送的礼品往往是一袋洗衣粉、一个体温计等等,目的是吸引一些贪小便宜的老年人主动去参加活动。免费体检,测血压、血糖等,告诉老年人到医院检测这些项目至少得花上百元,他们让老年人省下了检查费用。实质上,这些体检都是为下一步勾引老年人购买他们“药”服务的,目的性决定了检测的结果不可能准确,而且他们的检测没有科学性、权威性。

  另外,比较下本钱的手段,目前是领老年人郊游、聚餐,他们称为旅游营销、餐饮营销。一次组织100个老人参加,租车、吃饭总共不过3000左右的开销,但是这一趟下来,营业额好的时候能达10万元,一般情况至少也有2万元。领老人走这么一遭回来,庆功宴上总结,一是“托儿”鼓动,带头购买,形成跟风效应,老年人纷纷解囊。一是赠品引诱,你购买一个疗程的保健品,赠你价值498元的磁疗枕,或者蜂胶、大豆卵磷脂等。实际上,这些东西才花几十元钱进的。一旦有老年人感觉上当,要退货,他们劝说不了,赠品就按他们的报价索要钱财。另外最毒的手段就是把人拉到郊外,不买自己想办法回来,要挟老年人。

  • 吴中华

    吴中华

    主任医师擅长:失眠
  • 余立松

    余立松

    主任医师擅长:中西结合治疗内科疑难杂症
  • 蔡长明

    蔡长明

    主任医师擅长:各种不明原因发热、贫血的诊治以及白血病,淋
  • 邵迎新

    邵迎新

    主任医师擅长:甲亢,甲状腺瘤,甲减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1957年由上海第一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
  • 西南医院

    西南医院

    西南医院坐落于两江环抱、山水相依的重庆市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
  • 新桥医院

    新桥医院

    新桥医院是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对地方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