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康网
疾病专题

糖尿病

首页 > 内科 > 糖尿病 > 病因 > 正文

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及心理误区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18日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代谢性疾病日趋增多,其中糖尿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由1980年的0.67%迅速上升到1994年的2.51%,至1996年增至3.21%,15年间上升4~5倍,现有糖尿病患者约3千万左右]。糖尿病患病率的快速增长及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使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质量受到很大影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心理健康。我科采用心理评定量表?90项症状清单(SCL?90)对2004年8~10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100例糖尿病患者,男性63例,女性37例,年龄30~72岁,平均53.9岁。糖尿病病程3个月~15年,平均9.3年,均符合1999年 WHO 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3],其中合并高血压43例,冠心病36例,糖尿病末梢神经炎18例,糖尿病肾病13例,接受过糖尿病健康教育者34例。

  1.2方法运用SCL?90[2]对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量表包括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根据症状轻重程度分为没有(1分)、很轻(2分)、中等(3分)、偏重(4分)、严重(5分)。100例患者按是否合并心脑血管、肾、神经病变等分为单纯糖尿病组(n=26)和合并糖尿病并发症组(n=74);按是否接受过糖尿病教育分为糖尿病教育组和未接受糖尿病教育组,并对各组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分析。

  1.3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1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SCL?90各因子得分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与国内常模[2]SCL?90各因子得分比较100例糖尿病患者SCL?90因子中除人际关系和偏执得分与国内常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0.05)(表1)。

  表1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与国内常模SCL?90各因子得分比较(略)

  2.2100例不同性别2型糖尿病患者SCL?90各因子得分比较男性人际关系、偏执、敌对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女性(P<0.05),其余各因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100例不同性别2型糖尿病患者SCL?90各因子得分比较(略)

  2.3单纯糖尿病组与合并糖尿病并发症组SCL?90各因子得分比较合并糖尿病并发症组躯体化、焦虑、敌对、偏执得分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P<0.05),其余各因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单纯糖尿病组与合并糖尿病并发症组SCL?90各因子得分比较(略)

  2.4接受过糖尿病教育组与未接受过糖尿病教育组SCL?90各因子得分比较接受过糖尿病教育组的患者抑郁、偏执得分明显低于未接受过糖尿病教育组的患者(P<0.05),其余各因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4接受过糖尿病教育患者与未接受过糖尿病教育患者SCL?90各因子得分比较(略)

  3讨论

  SCL?90是了解患者自觉症状的有力工具,本文调查结果表明,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SCL?90各因子中除人际关系和偏执,其余各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国内常模,这与其他学者研究结果一致[4,5]。而男性糖尿病患者人际关系、偏执、敌对评分高于女性,说明由于性别不同,糖尿病带来的精神压力男性高于女性;而合并有糖尿病并发症组的躯体化、焦虑、敌对、偏执4个因子评分高于单纯糖尿病患者,说明合并并发症会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故严格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出现能缓解和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接受过糖尿病教育的患者抑郁、偏执的程度明显减轻,说明随着糖尿病教育的开展,对糖尿病的正确认识可减轻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压力。

  糖尿病患者精神压力增加可能有以下多因素影响[6]:(1)糖尿病是慢性、进行性疾病,到目前为止尚无根治手段,长期药物控制、动态监测血糖变化,增加了患者心理负担及经济负担,影响其情绪变化;(2)患者从确诊糖尿病开始就要严格控制饮食,尤其对于男性来说控制主食及肉食的摄入量,易使患者产生悲观情绪,而出现并发症后活动耐力的下降,限制了其活动范围,同时工作能力下降,引起糖尿病患者情绪不稳定,患者精神压力较重。

  研究表明,社会心理因素对糖尿病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7,8],不良的情绪可使病情更加难以控制,而通过适当的糖尿病教育和心理疏导,使患者对糖尿病知识有正确认识,积极配合治疗,良好的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出现,能增强患者的信心,减轻其心理压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心理误区

  美国杜克大学医疗中心研究者早就发现,缓解患者的精神压力或调整患者的负面情绪,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药物一样的帮助缓解糖尿病症状的作用。由于心理因素在糖尿病治疗上扮演着或积极或消极的重要角色,病人和医生都理应予以高度重视。专家们介绍说,糖尿病患者往往容易陷入以下心理误区:

  误区之一:不以为然。糖尿病早期患者一般都症状较轻甚至根本没有症状,有的还可能反常地“红光满面”,给别人一种“体格健壮”的假象。还有的患者误认为血糖高些对身体健康并无大碍,故对疾病采取“不以为然”的态度。还有的患者甚至怀疑医生诊断有误,拒绝改变饮食习惯和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服药治疗。

  误区之二:恐惧焦虑。由于糖尿病是一种难以彻底治愈的终身型疾患,而且随着病情的发展还会出现种种并发症,加上因缺乏相关知识或认识的片面化,一些病人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也在所难免。他们恐惧被截肢而成残疾人,恐惧疾患带来的难以想象的麻烦,更恐惧折寿和死亡。而其实,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其死亡率远比许多疾病都低得多。绝大多数病人的病情都可望得到有效控制,病人中的长寿者也比比皆是。

  误区之三:悲观沮丧。糖尿病患者中多的是已进入老年的退休者。他们原本梦想着在辛苦一辈子后好好享受生活,炖值囟裙?砟辍?上衷谌床唤稣獠荒艹阅遣荒艹裕??壹负跆焯斓梅?┐蛘肷弦皆海??被股钌畹S遣∏槭欠窕峒又亍J导噬暇?蠖嗍?颊咴诒徽锒铣黾膊『螅?蓟岜?劬谏ド虾靡徽笞樱??夷岩宰园巍?

  误区之四:抱怨内疚。有的患者在认识到糖尿病与遗传相关时,便抱怨父母乃至祖宗八代怎么偏偏把病“传”给了自己。有的罹患有糖尿病的家长在得知子女也罹患上糖尿病后,深深的内疚感便油然而生。

  误区之五:抗拒对立。如果对患者的上述种种负面情绪听之任之,时间一长便很可能发展至跟医护人员和家人的情绪对立,甚至抗拒积极治疗。此外还有一些患病时间较长、并发症多且严重,而治疗效果又不明显的患者,很可能对用药或治疗失去了信心,最后自暴自弃地对医务人员采取不理睬、不信任、不配合的“三不”态度。

  误区之六:掉以轻心。有些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之后,血糖成功地下降至正常水平,就自认为病已治愈而自行停药,并放松了对饮食的合理控制,也不注意劳逸结合,直到血糖急剧上升,病情变本加厉时才后悔莫及。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反反复复可能使得疾患更加难以治愈,甚至带来致命危险!

相关阅读

  • 吴中华

    吴中华

    主任医师擅长:失眠
  • 余立松

    余立松

    主任医师擅长:中西结合治疗内科疑难杂症
  • 蔡长明

    蔡长明

    主任医师擅长:各种不明原因发热、贫血的诊治以及白血病,淋
  • 邵迎新

    邵迎新

    主任医师擅长:甲亢,甲状腺瘤,甲减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1957年由上海第一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
  • 西南医院

    西南医院

    西南医院坐落于两江环抱、山水相依的重庆市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
  • 新桥医院

    新桥医院

    新桥医院是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对地方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