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中风无论是出血性或缺血性均易伴随高血压症状。血压升高的原因有很多除应激反应外还与缺氧、颅压升高、脑水肿、心血管的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紊乱、疼痛、发热、药物等因素有关。
急性脑中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同其干预也应有所不同。目前对脑卒中后的血压干预仍处于经验性阶段对其血压干预研究结果也各不相同其核心问题是未能将不同患者加以区别。因此在未来的试验中必须意以下问题。
1、类型不同处理方法有别
理论和临床经验均提示应对脑出血患者进行更为积极地降压。对脑梗死则必须区别是大血管闭塞还是小血管闭塞引起小血管闭塞者可能更适合积极降压。当然老年人脑缺血与脑出血并存的情况也不少见处理可能更为棘手。
2、部位不同出血转化率有异
脑卒中部位不同其出血转化率也不同前循环梗死者的出血转化率似乎高于后循环缺血者。
3、脑中风机制决定是否降压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低灌性及脑栓塞的机制不同。低灌性者对血压水平高度依赖不得轻易降压有时还需升高血压而腔隙性脑梗死和脑栓塞者则可能需要积极降压。
4、降压时间需进一步明确
脑卒中发生后是否应在发病后24~72小时内降压?降压时间需进一步明确。
5、降压程度尚需确定
在降压时需要确定是选择固定的血压目标或者是选择相对的血压下降程度。
6、应避免药物不良反应
钙拮抗剂(CCB)类药物的疗效正在进一步探讨如目前正在开展的急性脑卒中缬沙坦降压试验(BLAST)、硝酸甘油的ENOS试验。要意药物的可能不良反应如CCB会降低脑血流、产生盗血;CCB和硝普钠有抗血小板作用不适合脑出血患者选用;拉贝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会影响脑血流;硝酸盐类药物可能增加颅内压。
7、给药途径须恰当
静脉用药必须避免血压快速下降;控释剂型不适合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其需经鼻胃管给药而破坏剂型另一方面其作用不易被逆转;避免舌下含服药物因为其快速起效但维持时间短。
8、寻找更敏感、可靠的生物指标
目前的观察指标主要是早期(2周)死亡率、3~6月的死亡率和功能残疾率影响因素众多明显地增加了试验的难度和成本需要进一步开展基础相关研究应进一步寻找更敏感、更可靠的生物指标如脑血流等。
相关阅读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