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的临床病例和实验观察证明糖尿病是一种心身疾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医药经典著作《灵抠·五变篇》就说“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气血逆留……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金元时期刘河间的《三消论》则认为“消渴者,耗伤精神,过违其度,而燥热郁盛之所成也”;明朝的戴思恭在《证治要诀》中说“若用心过度,而致心火上炎,故为消瘅”;清代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也说“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
古代中医所说的七情内伤都与现代社会所指的应激事件有关。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竞争压力的增加,诸如升学就业、工作烦恼、福利保障欠缺,各种自然灾害、交通事故、意外伤害导致家庭成员的争吵患病、离异丧偶,亲人亡故或者个人性格缺陷,争强好胜,对疾病和事故缺乏正确认识,社会适应性较差,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生活压力过大和不良情绪等等是造成糖尿病发病重要的环境因素。
现代医学认为伴随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心理压力及突然的创伤,可引起体内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升糖素、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增加,而使血糖升高。应激还可影响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加重胰岛细胞的损伤,也会使胰岛局部抗氧化能力下降,导致胰岛细胞的直接损害。引起脂代谢异常(紊乱),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形成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因此说不良的心理状态是造成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分析心理变化的一般规律,从而制定心理调适方法是内分泌科医生临床诊疗的重要内容之一。
2.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变化
对于正常个体而言,应激过程中暂时的血糖升高,只是一种维持自身平衡的正常生理反应。而对于具有糖尿病倾向(诸如糖尿病易患基因持有者,糖尿病家族史及巨大胎儿分娩史者)等危险人群,由于具有内生的肾上腺素能神经刺激的糖反应异常,轻微的应激就可能引起明显的血糖升高。而长期的应激性高血糖可以对胰岛素分泌功能产生毒性作用,引起糖尿病的发生。而不同的糖尿病患者亦有不同的心理变化,临床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2.1.拒绝和违拗部分患者初期(或很长时间)对于确诊为糖尿病有拒绝心理。不承认不相信医院的检查、医生的诊断,讳疾忌医,拒绝医治。以致于害怕让别人(包括家人、单位)知道自己患病,不配合调整饮食,不肯改变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依旧暴饮暴食,而致糖尿病加重,并发症发生。
2.2.埋怨与责怪经过医生的诊断和解释,患者已认识到糖尿病的症状和危害,部分病人要么埋怨父母遗传,责怪家人生活方法不对,或者自责自罪而忧心忡忡。当然,如果他们化自责自罪为力量,从此改变饮食和生活方式,可能对控制糖尿病有利。
2.3. 焦虑急躁临床发现,具有A型性格或在家庭在单位最烦恼最劳累,责任最大贡献最多的人更容易罹患糖尿病。他(她)们往往心理压力很大,事必躬亲,追求完美。患病之后也更容易出现焦虑急躁。经常发火与人争吵,遇上事不顺心,愤怒即作。喜欢相信道听途说,对传闻中的“根治糖尿病”、“不需要控制饮食”的单方秘方,广告药物深信不疑,以致屡屡上当受骗,造成病情加重,血糖更高,并发症迭起。
2.4.悲观失望有的患者受社会上对糖尿病负面传闻的影响,容易出现情感低落,心灰意懒,沮丧自闭,廻避交往,疏远亲友。尤其是经过治疗效果欠佳或伴有并发症合并病,苦于经济上、生活上的困难,大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之感。变成思维迟缓,联想困难,生活被动等等抑郁状态,甚至可以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而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上诸种心理变化,可以孤立出现,也可能合并存在。某些患者可以是先拒绝违拗后埋怨责怪,或同时出现焦虑急躁而悲观失望。有人以数千例糖尿病患者的病因及行为类型做调查统计,结果表明76%的患者属于A型性格,48%的病人因情绪不良、家庭冲突或社会事件而复发加重。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症患病率是健康人的3倍。而重型抑郁症是由生物学和心理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病因所致。单靠饮食控制和胰岛素治疗是不够的,需要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层次一起考虑,才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因此,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应激情况,这些不良的负面心理活动持续不断的话,势必影响糖尿病的治疗。导致恶性循环,所谓“因郁致病”“因病致郁”,病情加重,从而付出更大的代价。
相关阅读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