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对糖尿病不是很了解又急于求成,就很容易陷入误区而造成不良影响。那么,糖尿病的认识误区有哪些?下面由专家为您详细讲解一下糖尿病的认识误区。
一、运动误区
有些病友得知自己患上糖尿病后,听人说要锻炼,便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拼命锻炼,以为这样就可以治愈糖尿病了。其实,糖尿病患者要提倡科学合理适当运动,不宜过度而形成劳累。尤其是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者更不能勉强运动,否则事与愿违。应以运动时及运动后身体不感到累为度。一般提倡餐后步行30-40分钟,可有效控制血糖,并能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科学合理的运动,可帮助糖尿病患者早日康复。
二、饮食误区(盲目节食)
有的人认为,糖尿病病人吃的越少越好。其实,糖尿病病人全身各脏腑器官处于营养缺乏状态,主要表现为全身乏力,尤以双下肢更为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饮食中营养物质没有被吸收利用(主要是糖分),加上人为的控制饮食,导致人体本已不足的营养更加缺乏,长期这样不但糖尿病本身不可好转,其他内脏如心、肝肾等重要器官也会因营养不足而产生病变。正常的饮食应该是早晨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糖尿病人除忌食糖外,尤宜多食小米面制品。一般白面、大米、蛋、奶、肉、排骨汤等均可食用,肾功能差者应少食豆制品,水果于早晨、中午食用为好,糖尿病患者还应忌食辣椒、白酒等刺激性食物。此外,花生米也应少食,因其易加重脂肪肝。
三、治疗误区
糖尿病患者都在寻找有效的降糖药物,一听说哪种药物能够在最快的时间降低血糖就认为是好药。殊不知,血糖高是胰岛功能障碍,单纯用降糖药治疗糖尿病,只能控制血糖,而不能从根本上恢复胰岛功能。降糖药物的使用只是一种治标之法。临床常用的口服降糖药主要有磺脲类,双胍类、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和噻唑烷二酮类等四种。磺脲类药主要是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可暂时使空腹血糖下降。而餐后血糖升高是糖尿病的主要表现,所以有些患者看到空腹血糖正常了,就误以为病情已得到控制,其实胰岛的功能并末改善。双胍类降糖药对轻度肥胖型的糖尿病降低餐后血糖有效。但其机理是抑制体内糖分的吸收,如同节食。人体各脏腑的营养源于食物,如果摄入体内的食物不能为人体吸收利用,长此以往,则会导致体能下降,胰腺分泌功能降低,甚至衰竭。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属于第三类口服降糖药,这类药作用与前两种不太一样,主要是抑制糖类的分解,延缓葡萄糖的吸收而降低餐后血糖。噻唑烷二酮类可在多个层次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机体对胰岛素的抵抗,所以原来被称为胰岛素增敏剂。 患友一定要在糖尿病专科医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降糖药物。此外,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有疗效肯定、副作用小等优势,可有效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恢复胰岛功能。
以上是对于“糖尿病的认识误区有哪些”的相关讲解,希望可以给您带来帮助,如果有您更多疑问,请点击在线咨询与专家进行一对一的交流。
相关阅读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