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医院网2011-11-25我要评论
全球医院网讯在今年的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上,一场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陈家伦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教授担任主席的“个性化血糖控制达标的基础用药选择”的专题会议对我国糖尿病患者的用药进行了探讨。探讨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应该关注餐后血压,而对于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阿卡波糖是降低餐后血糖的合适治疗选择。
亚洲糖尿病患者更应关注餐后血糖
空腹血糖(FPG)和餐后血糖(PPG)均为血糖控制的重要组成,我国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PPG升高。UKPDS研究将F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治疗目标,后来研究者逐渐认识到了PPG达标的重要性,大量研究关注于PPG与大血管病变的关系。
糖尿病治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降低心血管风险。大量流行病学证据和病理生理研究证实,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相关,临床研究中不免产生疑问:血糖控制至何种程度可预防心血管疾病,是控制FPG还是PPG,以哪个指标达标作为控制标准?
目前研究已证实,在减少低血糖、体重增加等的前提下,HbA1c越接近正常水平,冠心病等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越低;HbA1c的降幅亦与微血管病变风险的降幅线性相关。对ACCORD、ADVANCE、UKPDS(前5年结果)、VADT等研究的荟萃分析(n=27049)显示,强化降糖可降低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风险:强化降糖组较非强化降糖组的HbA1c降低幅度更多(差异为0.88%),心肌梗死风险降低15%。那么进一步分析,心血管死亡究竟是与FPG还是PPG相关?在亚洲人群中进行的DECODA研究(n=6817)报告,FPG控制较好、中等和较差者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无明显差异(P=0.81,P=0.83),而PPG控制差的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显著升高(均为P<0.001),提示在亚洲人群中PPG升高与心血管死亡显著相关。因此,对于亚洲人来说,更加需要关注餐后血糖。
阿卡波糖是2型糖尿病者降低PPG合适治疗选择
控制糖尿病不仅限于降糖,减少并发症的益处意义更大。目前降糖药物价值已从降糖幅度转为实际获益。阿卡波糖通过抑制α葡萄糖苷酶将肠道中多糖分解为单糖而发挥降糖作用,从而延缓葡萄糖吸收、平稳血糖。国外指南报告,α糖苷酶抑制剂通常使HbA1c降低0.5%~0.8%。而我国人群的饮食习惯存在差异,对于包括中国人群在内的患者研究证实,阿卡波糖可使HbA1c降低达1.3%,可见阿卡波糖对于中国患者尤其适用。我国医生和患者对于阿卡波糖的认可度均较高。国外常用剂量为100 mg tid,而我国一般采用小剂量(50 mg甚至25 mg qd)起始、逐渐增加剂量的策略,使得其消化道副作用(腹泻、腹胀等)相对较小。
阿卡波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肠道发挥作用、平稳血糖,并不刺激胰岛β细胞,亦有研究报告其会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阿卡波糖在对IGT的干预方面也具有较好效果,既可减少新发糖尿病的发生率,又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而胰岛素增敏剂(如罗格列酮)和许多胰岛素促泌剂并未获得心血管益处。最重要的一点是,阿卡波糖可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欧洲开展的DECODE研究已证实PPG与心血管事件存在相关性,针对亚洲人群的DECODA研究证实二者相关性更强;STOP-NIDDM和MeRIA7研究均证实了阿卡波糖减少心血管事件的益处。
与餐后高血糖相比,“餐后状态”这一说法可能更合适。餐后状态是一种复合的生理或病理状态,既包括血糖升高,也包括血脂升高、凝血状态改变、氧化应激发生等。对于降糖药,在保障降糖效果的前提下,最好能够使餐后状态的多个病理参数均获得改善,同时能够在糖尿病早期(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病程中减少心血管事件。阿卡波糖可针对餐后状态的各组分发挥作用,如降低PPG、改善内皮功能等。目前阿卡波糖心血管评价(ACE)试验正在进行,其结果值得期待。(责任编辑:凳子)
相关阅读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