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虚是导致衰老的重要因素,而衰老又总是与多种慢性疾病共存的结果,所以老年人体虚一般是全身性多脏器,往往又以某一脏腑病变为主,而其他脏腑之功能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然老年人脏器功能减退,虚证固多,其抗病能力弱,机体自我调节之适应性锐减,易受外邪入侵,故病则寒热虚实夹杂,阴阳平衡失调。治疗要以补为通,攻补相配,用药轻灵稳妥为之遵循的原则。如老年之脾胃俱虚者为多,肠胃虚薄,不能纳化,故临床以饮食不消,脘腹易胀,便秘或便溏,欲解不尽者最为常见。便虽出于魄门,然需气之斡旋,方能传导下行,脾气虚则运化不健,生化之源不足,故脾气虚可影响大肠传导。
调理脾胃之虚是为治疗的关键。常用药如黄芪、当归、火麻仁、白芍药、杏仁、白术、肉苁蓉、枳壳、砂仁等,使中气得以斡旋,肠道得润,则大便自通。
然老年人除上述情况外,盖因积年凝涩郁滞不畅,除脾虚胃弱外当与天癸精耗渐枯,脏腑职能陈旧而衰减及久病血气衰少,复因劳倦、忧郁、伤食、痰积密切相关。故在调补先后天的同时,还需重视对老年调气血,解诸郁,消积导滞的治疗,“疏其血气,令其条达”,俾能“气血冲和,万病不生”。由此可见,补益精血,行气之品不可少。
在具体用药方面要刚柔,润燥,动静调配适宜,切忌恋补。对于久病产妇之便秘,也应遵循调补先后天之本,重在调脾胃,益气血,辨阴阳,畅气机为基本法。对于医者,谨守病机,通常达变,乃为疗祛病邪,促病自愈,乃为上工。一般情况下,老年病虚证见多,据证立案,应当补益为主,但是若囿于固执偏见,岂不误补益疾,助贼为殃,可见老年病并非绝对不能主攻,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细审虚实,该补则补,该攻则攻。临证对于实症为主,如便秘日久天长,便干如羊粪,虽有便意,屡屡如厕努挣不下,非开塞露,肥皂水灌肠不得解除痛苦,病人常头晕目眩,脘腹胀满,口干气短。大便一日不通,病无安宁之日,对此,尤须当机立断,速攻取胜,否则,贻误病机。
临床以麻子仁丸为主方加味。痰湿盛者加白豆蔻、薏苡仁、菖蒲、浙贝母;湿热重者加黄芩、藿香;气滞甚者加木香、香橼皮;痔疮便血加槐花,地榆凉血止血。本方中麻子仁质润多脂,专于润肠通便为主药。用杏仁开宣肺气,肃降腑气,润肠通便;白蜜润燥滑肠;大黄主通腑泄热去实,荡其积滞,以通为补;厚朴、枳实行气破结除满,推陈致新,五脏安和;用白芍药在于益阴和里,缓急止痛。诸药合而为方,具有润肠、宣降、行气、通便、缓下之功,可谓润而不腻,泻而不峻,方极平稳有效。
相关阅读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