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二级预防药物治疗 迄今为止,共有四类药物被证实可以降低CAD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是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ACE抑制剂和他汀类降脂药。总体看四类药物使CAD死亡危险的降低是相似的,分别可使危险性降低25%~30%,而同时使用四种药物,则可以使患者获益更多,总的心血管事件危险性减少70%。( 抗血小板治疗 血小板激活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已毋庸置疑。而PCI治疗使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导致内皮下基质暴露,引发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继而形成富含血小板的血栓,同时凝血系统的激活使形成的血栓增大,造成管腔闭塞。冠状动脉内支架的植入也可以激活血小板,增加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支架内血栓大多数发生在支架植入后早期。目前随着药物洗脱支架(DES)的应用,由于涂层的药物致血管内膜增生抑制,内皮覆盖不良,尚有发生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可能。支架内血栓形成是PCI治疗的严重并发症,临床上虽不常见,但常常引起心肌梗死和猝死。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释放功能,抑制血栓形成。在目前的经PCI治疗患者中,阿司匹林已经成为标准治疗。对ATTC试验的荟萃分析表明,高危的患者(包括所有的PCI术后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主要为阿司匹林)的应用使血管性死亡,MI, 或卒中的联合终点下降近25%。M-HEART II试验是一项安慰剂对照研究,共入选660例PCI术后患者。在成功的PCI术后,随机接受阿司匹林或安慰剂治疗。6个月后阿司匹林组术后心梗发生率显著下降。这项研究为PCI术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提供有益的证据。阿司匹林还能减少稳定CAD患者,AMI或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冠脉血管成形术后患者缺血事件的发生率。无阿司匹林抵抗、过敏和出血危险性增加的患者,BMS植入后应每日口服阿司匹林325 mg至少1个月,雷帕霉素涂层支架术后至少服用3个月,紫杉醇涂层支架术后至少6个月,以后长期服用75~162mg/日。 氯吡格雷长期治疗有效的证据来源于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对有发生缺血事件危险患者比较 (CAPRIE)试验 。患者随机接受氯吡格雷75 mg/日或阿司匹林75 mg/日以预防复发血管事件。共入选19,185例患者,随访1-3年,其间新发生MI病例617例。阿司匹林治疗组中有5.04% 患者发生了MI,而氯吡格雷治疗组仅有4.2% 患者发生MI (p = 0.008)。CURE试验对12,562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应用氯吡格雷进行研究。氯吡格雷治疗一年,与阿司匹林75–325 mg/日相比,显著降低CV死亡,MI或卒中的发生率。进一步对CURE试验中接受PCI的患者进行分析(PCI-CURE),证实延长或联合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对PCI术后有益,9个月后患者的死亡,MI,和中风主要终点危险性下降31%。氯吡格雷在介入术前服用负荷剂量300mg,此后每日75mg。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长期联合应用可降低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氯吡格雷的疗程与介入治疗方法和支架类型有关。植入BMS者,氯吡格雷75mg/日应用至少1个月,如有出血危险,至少2周。雷帕霉素涂层支架术后应用至少3个月,紫杉醇涂层支架术后至少6个月,如无出血风险,可应用至12个月。而接受血管放射治疗的患者如无出血风险建议长期给予氯吡格雷75mg/日。氯吡格雷还可用于由于溃疡性出血而对阿司匹林不耐受的患者。 PCI术后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即使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其预防急性支架内血栓的疗效也不如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但在另一方面,华法令在某些病人,如合并瓣膜性心脏病或慢性房颤患者中是必需使用的。对于合并房颤或其它有华法令应用指征的患者,PCI术后药物的最佳剂量应因人而异,需权衡栓塞和支架血栓形成的危险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加华法令治疗后出血并发症的风险调整药物剂量。 ( 调脂治疗 大量医学研究证据表明,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具有病因学上的因果关系。接受PCI治疗的患者,既存在冠状动脉多发性斑块的可能性,又有可能未能接受完全性的介入干预。而且PCI治疗是单纯的机械性治疗,其对斑块的挤压作用会触发诸多的病理生理反应,既是血管组织修复的需要,又可引发有害于机体及局部血管的不良伤害。即使新近问世并广为应用的药物支架治疗虽具有部分的病因治疗作用,但效果仍十分有限。临床研究证实,CAD患者即或接受完全性血运重建,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仍高于正常人,积极地辅助治疗如调脂抗栓治疗可明显减少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他汀类药物是PCI术后调脂治疗的首选药物。诸多的大规模临床试验表明,他汀类药物在一级、二级预防研究中可明显降低CAD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与病死率。CAD患者PCI术后的他汀治疗可减少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LIPS(来适可干预预防研究)对1677例首次成功地PCI术后(放置或布放置支架)患者随机接受氟伐他汀80mg/天或安慰剂治疗3~ 4年。结果表明,氟伐他汀显著减少了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达22%(P=0.01)。CAD患者PCI术后的他汀治疗可减少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REGRESS试验观察201例CAD患者PCI术后使用普伐他汀40 mg/天或安慰剂治疗2年结果,发现再狭窄发生率在普伐他汀40 mg/天和安慰剂组分别为7%和29%,所有心血管事件普伐他汀组减少58%。Walter DH等回顾分析525例PCI术后患者,其中258例使用他汀,267例没有使用他汀。支架植入后6月,再狭窄发生率分别为25.5%和38%(P<0.005)。Hong JH等前瞻研究了AMI后PCI患者应用辛伐他汀202例患者,1年后使用他汀和对照组的再狭窄率分别为25.7%和43.1%(P=0.033)。对PCI患者,他汀应用的获益至少与其影响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改善内皮功能,抗炎和稳定斑块的作用有关。先前的研究显示,他汀有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特殊功效,独立于降脂和对其它炎症标记物的影响。 按照ATPIII 的指南要求,冠心病PCI术后的患者为高危患者,其调脂治疗目标应使其LDL-C水平低于100mg/dL。急性事件发生后,应视为极高危患者,调脂治疗目标应使其LDL-C水平低于70mg/dL。冠心病PCI术后他汀治疗是一个长期的治疗:有证据表明,冠心病患者在他汀治疗过程中突然停药,可导致心血管事件增加,其机制不明。新近的研究证实,服用他汀治疗6周后,突然停用的第三天患者血中的炎症因子出现明显回升,提示他汀是一个长期的治疗决策。此外,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多为老年人,常有多种疾病并存,需要服用多种药物,此时,应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和安全性。( ACE抑制剂
相关阅读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