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全球经融危机仍在继续6千余名各国册代表依然参加了第19届欧洲高血压会议就高血压病因学、诊断评估及治疗学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我国的数十名医生和研究人员也积极参与了本次会议他们或担任会议主持或做口头报告和壁报展示。
本文将从5个方面对本次会议进行盘点以期全面呈现高血压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
血管结构与功能 热点中的热点
大小动脉的病变是各种终末期心血管疾病(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终末期肾病等)的共同病理学基础(图)。
随着无创影像学与非影像学血管检测技术的进步大小动脉血管的结构与功能评估正在成为心血管危险分层与疗效判断的重要技术手段并使监测从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逐步发展至终末期心血管疾病的病变过程成为可能从而使预防措施更有效、更有针对性。
在本次大会上大动脉结构与功能评估的讨论依旧热烈。在欧洲高血压学会(ESH)9个专门工作组的会议中动脉结构与功能工作组的会议听众最多会议室门口被挤得水泄不通。眼底微循环系统的评估技术有许多进步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关。在不扩瞳的情况下拍摄眼底图像观察眼底病变情况定量分析动、静脉血管的结构已成为可能。此外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测量技术可以测量眼底小动脉的管壁厚度与管腔大小计算两者比值从而更准确地了解小动脉的早期结构变化。
治疗学研究乏善可陈、进展甚微
尽管高血压治疗学研究仍是与会者关的热点之一但新观点、新知识乏善可陈。哪种药物更好是一个争论不休但永远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新药因不良反应较少无疑应该优先被选用。但为了控制血压噻嗪类利尿剂可能不可或缺。对于冠心病、心力衰竭或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的患者也不可能不用β受体阻滞剂。
血压到底该降到什么水平也是一个没有肯定答案的问题。毫无疑问就个体对比而言血压低一些或许是一种优势但一个个体的最佳血压水平应该是其没有不适感、可耐受的最低血压水平但这个数值很可能是个体化的。即便同一个人在其人生不同时期或疾病不同阶段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尽管部分临床研究试图为找到这样一种最佳的血压水平多数情况下都功亏一篑。
复方制剂无疑是高血压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治疗费用。因此必须是治疗剂量的联合而不是半量甚至1/4量的联合这样才能达到联合治疗的初衷。此外2种降压药物联合的复方便于管理3种以上药物的复方则显复杂。降压药物与其他治疗药物的联合应有强大的临床试验证据。如一项研究(ASCOT )表明氨氯地平与阿托伐他汀联合使用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能大幅降低心血管风险。
高血压的本质 代谢性血管病
尽管血压的遗传因素很重要但高血压在很大程度上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过多摄入钠盐及热量以及精神长期高度紧张等均可导致调节血压的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造成外周血管阻力增大、大血管弹性功能下降最终导致血压升高。因此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脂质组学、代谢组学技术日臻完善的今天需要善用这些技术手段进行生理和病理学研究从而探讨血压的调节机制特别是血流与血管之间的相互作用。令人欣慰的是此类研究的数量在本次大会上有所增加。如钠盐与血压既是流行病学研究的课题也在其他专题会议中频频出现而限制钠盐摄入无疑是有效控制血压的重要手段。
此外部分专题会议还讨论了自主神经功能与血压的关系。澳大利亚学者报告了射频消融肾脏交感神经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目前相应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正在进行。若该方法能成功不仅将为难治性高血压提供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也将成为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创新性治疗的又一典范。
血压测量 方兴未艾
自1896年瑞瓦·罗西(Riva Rocci)发明袖带法血压测量技术以来的100多年中尽管血压测量的基本原理依旧测量方式却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我们不仅可以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电子血压计也已进入家庭使患者可以在家中自行测量血压。
本次大会上有一项大型动态血压研究颇为引人目不仅在多个分会中被交流还召开了一个研讨会以介绍该研究的背景、设计、进展和已经取得的结果。这项西班牙高血压学会动态血压登记研究(the Spanish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Registry)发表于《高血压》[Hypertension 2009, 53(3): 466]杂志。
该研究在西班牙全国17个省的国立卫生服务系统的一级医疗机构中进行从2004年6月入选第1例接受动态血压监测的患者开始截至目前已入选了10万余例患者(平均每月入选患者约1500例)。该研究在有力促进西班牙一级医疗机构推广应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同时也在高血压专业杂志上发表了多篇研究论著为高血压管理提供了许多新知识本次会议对此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讨论。
该研究通过对比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与诊室血压测量的结果后发现若单纯采用诊室血压管理高血压患者可能低估或高估患者血压控制情况浪费大量医疗资源也严重不利于患者健康。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所有新诊断的高血压患者或血压未达标者均须接受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该方法才是诊断高血压和判断血压是否得到有效控制的可靠方法。
基因研究 昨日重现
本次大会上报告的遗传学研究还在继续探寻所谓的“高血压基因”不过研究样本量更大所研究的变异位点更多其中至少有1项是非常大样本量的全基因组相关研究。
2009年5月10日发表于《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的一项研究由欧美国家92家研究机构共同参加对3.4万余名欧洲人的250万个变异位点进行分型后发现与CYP17A1、CYP1A2、FGF5、SH2B3、MTHFR、 c10orf107、ZNF652及PLCD3等基因比邻的的8个区域与血压水平及高血压显著相关。这些变异位点的P值都非常小最大P值也<10-8。也就是说即便是调整250万个变异位点后P值仍<0.05但血压的差异很小(不足1 mmHg)。这类研究很可能像既往那些微卫星标记的全基因组扫描一样有助于建设或维持一个技术平台但对阐明血压调节机制没有太大帮助往往无疾而终。
由于血压调节系统非常复杂以血压为表型的遗传学研究可能难以发现所谓的“高血压基因”。加之血压难以准确测量也是重要原因。笔者认为深入研究那些与血压有关的中间表型如水盐代谢、自主神经功能、大小动脉的结构与功能等可能会在今后血压遗传学研究方面取得一些进展。
相关阅读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