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医院网2008-04-20我要评论
赵先生今年51岁,患糖尿病8年。虽然服用美吡达、二甲双胍等口服降糖药,但血糖控制一直不理想。近1年来,右上腹经常发作性疼痛,有时还伴发烧,被诊断为胆石症、胆囊炎;医生建议手术治疗。入院后查空腹血糖9.1mmol/L,糖化血红蛋白7.8%,为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医生让他改用1日4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每日36单位,三餐前用短效胰岛素,睡前加用中效胰岛素。一周后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血糖<8.3mmol/L,顺利进行了手术。术后4天恢复正常饮食后,恢复1日4次皮下注射速效胰岛素。但赵先生开始出现夜间出汗、做恶梦,测清晨血糖8.7mmol/L。把睡前中效胰岛素增加剂量,测次日血糖达11.2mmol/L;再检测凌晨3点血糖为2.9mmol/L,确定有夜间低血糖症。医生决定停用中效胰岛素,睡前改用甘精胰岛素(来得时)治疗,换药后血糖控制平稳,伤口愈合良好。随后又逐渐调整为每日1次甘精胰岛素16单位,并加服拜唐苹2片。出院3个月后赵先生自觉体力恢复,复查糖化血红蛋白降至6.3%,控制达标。
血糖达标利于术后康复
糖尿病患者伴发外科疾病需要手术治疗时,麻醉、手术等应激因素对患者的代谢将会产生影响,引起血糖上升,蛋白、脂肪分解增多,常易发生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及低血糖等并发症,增加了手术的复杂性和危险性。如果能严格控制血糖又无低血糖发生,保证机体代谢正常,患者就能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赵先生患糖尿病多年血糖控制不好,住院后用短效加中效胰岛素,使血糖得到控制,顺利地进行了手术。术后康复患者需要足够的营养,只有给予适量的胰岛素,才能保证机体对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合理利用。那为什么改用甘精胰岛素后未再发生低血糖呢?因为中效胰岛素在注射后6小时达作用高峰,睡前注射凌晨易发生低血糖,而甘精胰岛素是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它的胰岛素A链21位天门冬氨酸被甘氨酸替代,B链第30位加了两个精氨酸,结构的改变使其在皮下注射后形成微细沉淀,干精胰岛素持续而缓慢地释放,作用持久达24小时,且没有峰值,能模拟人体的基础胰岛素分泌,所以在良好控制血糖的同时降低了低血糖的危险。
既往的研究显示,心血管术后患者在转出重症监护(ICU)病房后,应用中效胰岛素联合短效胰岛素控制血糖疗效尚可。在长效基础胰岛素甘精胰岛素上市后,Renuka等医生将中效胰岛素改为每日1次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后,发现能有效控制术后患者的血糖,而且低血糖发生率更低,应用更方便。
补充基础胰岛素的重要性
赵先生患病多年,胰岛功能已经减退,用甘精胰岛素补充了基础胰岛素,抑制肝糖原输出,特别对控制两餐间和夜间的血糖起着重要作用,有效地降低了空腹血糖,同时餐后血糖也会“水落船低”,全面降低了整体血糖水平。一些研究观察到血糖严重增高时,空腹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HbA1c)影响更大。当HbA1c>8.5%时,空腹血糖的影响占55%,当HbA1c>10.2%时,空腹血糖的影响占70%,及时补充基础胰岛素降低空腹血糖,使血糖能达到良好水平。2006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和欧洲糖尿病研究会(EASD)已达成共识: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当生活方式干预加一种口服降糖药无法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时,需要考虑加用基础胰岛素治疗。2007年版的ADA糖尿病治疗指南也明确指出要将基础胰岛素的使用提前。与中效胰岛素比较,甘精胰岛素具有作用时间长、无血糖峰值、更少发生低血糖事件、每日1次能方便灵活帮助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能延缓和阻止并发症的发生、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等优势。
相关阅读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