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尿酸性肾病 概述 尿酸性肾病是由于血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减少形成高尿酸血症所致的肾损害,通常称为痛风肾病,临床表现可有尿酸结石,小分子蛋白尿、水肿、……
概述
尿酸性肾病是由于血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减少形成高尿酸血症所致的肾损害,通常称为痛风肾病,临床表现可有尿酸结石,小分子蛋白尿、水肿、夜尿、高血压、血、尿尿酸升高及肾小管功能损害。 本病西方国家常见,国内以北方多见,无明显的季节性,肥胖、喜肉食及酗酒者发病率高。男女之比为9:1,85%为中老年人。本病如能早期诊断并给予恰当的治疗(控制高尿酸血症和保护肾功能),肾脏病变可减轻或停止发展,如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则病情可恶化并发展为终未期肾功能衰竭而需要透析治疗。
临床表现
1.肾外表现:关节炎、痛风石、痛风结节、高脂血症、高血压及心力衰竭等。 2.肾脏损害表现:水肿、蛋白尿、高血压、夜尿;有肾结石者表现为腰痛、血尿或尿频、尿急、尿痛和发热。
诊断依据
1.30岁以上男性患者较多,常有家族遗传史; 2.常有关节病变; 3.尿呈酸性,尿蛋白轻微,肾小球及肾小管功能多有损害; 4.尿中常见鱼仔样砂粒,镜检呈双折光尿酸结晶。亦有排黄褐色结石者,分析成分为尿酸,x线能透过,故有阴性结石之称。 5.尿尿酸〉4.17mmol/l(〉700mg/dl),血尿酸〉390umol/l(〉6.5mg/dl)。
治疗原则
1.低嘌呤饮食(少食心、肝、肾脏、沙丁鱼及酒类等)。 2.大量饮水:保持尿量〉2000ml/日。 3.碱化尿液:口服或静滴碳酸氢钠。 4.避免使用抑制尿酸排泄的药物如速尿或噻嗪类利尿剂。 5.可应用抑制尿酸生成和增加尿酸排泄的药物。 6.有肾结石和积水者请外科协助治疗。 7.急性肾功能衰竭及终未期肾衰患者行透析治疗。
用药原则
1.单纯的典型的高尿酸血症肾病患者,治疗以低嘌呤饮食、多饮水、保持尿量、碱化尿液及应用抑制尿酸生成和促进尿酸排泄药物即可。 2.如合并有肾或输尿管结石,合并肾积水者应尽快请泌尿外科协助诊治。 3.合并感染者积极应用抗生素。 4.发展至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按尿毒症治疗,必要时透析(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
辅助检查
1.有典型症状如痛风性关节炎,或有明确的原因如肿瘤化疗后出现肾脏损害者,检查以检查框限“a”为主。 2.年青的症状不典型者,需要与狼疮肾炎、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鉴别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a”、“b”或“c”。
疗效评价
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血、尿尿酸正常,尿检查正常; 2.好转: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血尿尿酸下降; 3.未愈:症状体征无消失,血尿尿酸不下降。
延伸阅读:
肾病患者的辩证归类法
肾病是临床中的常见病,但治疗相当辣手,西医多以激素类药物治疗,临床有相当的副作用,出现很大程度的反复。中医多用古典式治疗,而疗效并不理想。我们依据上述“五证”、“五侯”辩证归类,确立了“保真清浊、活血化瘀、疏肝利湿”为法临床治疗思路。通过临床反复总结,认为肾病的临床治疗不光要考虑临床疗效,更重要的是多考虑预后效果。
肾动脉硬化症用药原则
概述 肾动脉粥样硬化症,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部分,但亦与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未必平行,临床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除了一些病人有微量蛋白尿外,很少有其他异常改变,部分患者可发生动脉栓塞,表现为肾功能不全,在应激状态下甚至发展为尿毒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