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康网
疾病专题

糖尿病

首页 > 内科 > 糖尿病 > 预防 > 正文

东南大学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孙子林:降糖光靠认识不行重在行动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18日

  糖尿病自古就有,中医称之为“消渴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超重和肥胖的人增多,40~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糖尿病也逐年增加。糖尿病患者长期的高血糖会使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发生病变,导致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如胰腺功能衰竭、抵抗力下降、肾功能受损、眼底病变等。因此,降糖就成了糖尿病患者日常护理中很重要的一环,但是,怎么做可达到较好的降糖效果呢?对于这个问题,在2012国际糖尿病管理教育论坛上,东南大学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孙子林教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降糖要行动才行

  我们知道,高血糖会引起大血管病变。糖尿病性大血管病变是指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基底动脉、肾动脉及周围动脉等动脉粥样硬化。其中,动脉粥样硬化症病情较重、病死率高。约70%~80%糖尿病患者死于糖尿病性大血管病变。

  糖尿病患者出现血糖高的原因有三个:

  1、运动减少。胰岛素不能有效发挥作用。适当的运动可以使血糖降到最合适,运动量减少会使但血中脂肪增加,可能加重血糖高。

  2、饮食不均衡。摄食过多特别是甜食或含糖饮料,使的人体中的糖分含有量明显高于标准的要求,同时还会形成血中脂肪增加,导致血糖高。

  3、过度肥胖。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人在饮食上不能够很好的控制,过多的食用含糖分过多的食物,不仅肥胖而且血糖升高。

  对糖友如何降糖,东南大学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孙子林教授指出:“糖尿病教育同道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一个问题,糖尿病教育本身不降糖,不降压,不降血脂,如果我们定位糖尿病教育是为了提升糖尿病患者的知识,那我们是失败的。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糖尿病教育要依赖于糖尿病患者行为的改变,去实现降糖,降压,降血脂等目的。”

  探索教育新模式让认识转为行动

  孙子林教授说,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是终生性疾病。即使人的血糖完全正常的,如果具备一些高危因素,也要注意预防糖尿病。因此我们需要探索寻找一些能够促进患者行为模式改变的教育方式。目前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在这方面所开展的工作大概总结为两点:

  一、小股式的自助教育模式,其中有糖尿病自我管理学校。虽然是叫学校,但这个学校并不是光讲理论的,它注重的是让病人更多的掌握技能,实实在在的把知识转化为行动。因为有的病人他虽然知道这个疾病的危害性,但他并知道怎么去做。所以,开展自我管理培训意义重大。

相关阅读

  • 吴中华

    吴中华

    主任医师擅长:失眠
  • 余立松

    余立松

    主任医师擅长:中西结合治疗内科疑难杂症
  • 蔡长明

    蔡长明

    主任医师擅长:各种不明原因发热、贫血的诊治以及白血病,淋
  • 邵迎新

    邵迎新

    主任医师擅长:甲亢,甲状腺瘤,甲减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1957年由上海第一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
  • 西南医院

    西南医院

    西南医院坐落于两江环抱、山水相依的重庆市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
  • 新桥医院

    新桥医院

    新桥医院是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对地方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