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康网
疾病专题

糖尿病

首页 > 内科 > 糖尿病 > 病因 > 正文

糖尿病治疗应转变十大理念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18日

  随着对糖尿病认识的不断深入,糖尿病的治疗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传统治疗方案相比,新的治疗理念更趋于科学和理性,更接近疾病的本质,其核心内容就是强调早期、联合、强化和保护胰岛细胞。

  1、从单纯降糖向控制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转变糖尿病作为代谢综合症的一部分,聚集了众多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血糖、血脂紊乱、高血压、腹型肥胖、高血凝及慢性炎症状态等,这些危险因素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因此,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仅仅控制血糖是远远不够的,应当针对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实施全面控制,达到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改善病人预后的目的。

  2、从尽量单药治疗向早期联合用药转变以往在应用降糖药物时,往往是先用一种药物“单打独斗”,直到用至最大剂量血糖仍然得不到满意控制时,才被迫采取“联合作战”。新的治疗模式主张在疾病早期采取积极联合治疗的方案,在单一药物的半量(最大允许剂量的一半)不能使血糖得到满意控制时,积极采取非同类药物联合应用,早期联合用药可以充分发挥不同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使血糖快速并持久达标。

  3、从首选降糖药向早期应用胰岛素转变早期应用胰岛素可以纠正内源性胰岛素的相对不足,降低高血糖对B细胞的毒性作用,减轻胰岛B细胞的负担,使受损的胰岛B细胞得以休息和恢复,提高自身胰岛素分泌功能。不仅有利于血糖的良好控制,还可以有效保护血管,减少或延缓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4、从“阶梯治疗”向“积极理性化治疗”转变2型糖尿病的传统治疗模式是所谓“阶梯治疗”。即先从改变生活方式(饮食控制及运动治疗)开始,然后采取单一口服降糖药治疗,最后不得已才使用胰岛素。“积极理性化治疗”是尽早给予药物治疗,早期联合用药,使血糖尽快控制达标,并尊重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根据不同阶段病理生理特征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5、从“胰岛素促泌剂”向“胰岛素增敏剂”转变不恰当地过度使用胰岛素促分泌剂(如优降糖),不仅不利于对胰岛B细胞的保护,反而可能加速胰岛B细胞的衰竭,导致降糖药物继发性失效。而胰岛素增敏剂可以直击胰岛素抵抗,对胰岛B细胞和大血管均有保护作用,不仅有利于实现长期稳定的血糖控制,延缓2型糖尿病进展,而且可以减少糖尿病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的发生率。

  6、从“普通胰岛素促泌剂”向“餐时胰岛素促泌剂”转变进餐时胰岛素促分泌剂(如诺和龙)具有“快进快出”的优点,可明显改善胰岛B细胞餐后胰岛素的分泌,产生类似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的模式,故可较好地降低餐时和餐后血糖水平。

  7、从“常规治疗”向“强化治疗”转变强化治疗可以有效保护胰岛B细胞,使受损的胰岛B细胞得以休息和修复,从而恢复和提高患者自身胰岛素分泌功能;也可以有效保护血管,减少或延缓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8、从“竭泽而渔”向“保护胰岛B细胞”转变胰岛功能衰减是2型糖尿病病情恶化的重要标志,以往在治疗糖尿病时,为了追求快速降糖效果,往往选用长效、强效胰岛素促泌剂,这种“杀鸡取卵”的短视行为,不利于对胰岛B细胞的保护,会加速胰岛功能衰竭,最终导致药物继发性失效。临床上通过综合治疗达标等措施可以延缓或避免B细胞的过快、过早衰竭。

  9、从单纯药物治疗向综合治疗转变饮食疗法是基础,运动疗法是手段,药物治疗是关键,病情监测是保证,糖尿病教育是根本,“五驾马车”缺一不可,只有密切配合才能取得满意疗效。

  • 吴中华

    吴中华

    主任医师擅长:失眠
  • 余立松

    余立松

    主任医师擅长:中西结合治疗内科疑难杂症
  • 蔡长明

    蔡长明

    主任医师擅长:各种不明原因发热、贫血的诊治以及白血病,淋
  • 邵迎新

    邵迎新

    主任医师擅长:甲亢,甲状腺瘤,甲减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1957年由上海第一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
  • 西南医院

    西南医院

    西南医院坐落于两江环抱、山水相依的重庆市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
  • 新桥医院

    新桥医院

    新桥医院是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对地方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