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问题对我们已不再陌生。规范治疗、及时抢救非常重要,可早期发现高危人群,尽早进行治疗和干预,避免危重患者、急性事件的发生,才是更理想长久的方法。
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杨志健教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在积极监测血压、血脂、体重、糖尿病、吸烟等传统危险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检测动脉的弹性好坏,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特征,也可以有效监测血管是否健康,并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进行预测。
动脉变“硬”变“脆”,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会更高。可血管弹性具体该怎么判断?用仪器“切脉”。通过特定的仪器,可以记录血流经过手肘处的肱动脉时,形成的脉搏波曲线图。
“血液靠心脏的搏动泵出送往全身,因此,伴随每一下脉搏,血流速度也会有细微的差别,并对血管壁造成不同的压力。脉搏波曲线正是监测了每一次心跳的过程”,杨志健告诉记者。这个指标也称做“动脉硬化指数”。当曲线陡峭、峰值明显时,说明血流传递迅速,动脉硬化指数小,血管弹性好;相反,曲线变化平缓,则说明血流缓慢,动脉硬化指数大,血管的弹性较差。
临床上对近400例患者的分析结果发现,动脉硬化指数和冠心病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一般来说,动脉硬化指数越高,冠状动脉病变的支数越多、病情越重。因此,通过“切脉”检测动脉硬化指数,可以有效评估一个人发生冠心病的风险,以及冠心病的严重程度。
此外,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特点,对冠心病也有很大的预测价值。研究发现,在高血压、糖尿病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中,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明显增加;早发冠心病患者中,多数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0.8毫米,发生比例超出对照组5倍之多。因此,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可以说是冠心病的一个新的危险因素。美国已有数据表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每增加1毫米,心血管意外的风险就会增加1.13%。
杨志健最后强调,相对血管造影等检查,动脉硬化指数与颈动脉厚度检查都比较简单,只要用机器测量手臂和颈部做个B超就能实现。因此,无论对一般人群的筛查,还是高危人群的监测,都是值得推广的可行手段,能帮我们预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早诊断、早治疗。
相关阅读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