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康网
疾病专题

糖尿病

首页 > 内科 > 糖尿病 > 治疗 > 正文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介绍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22日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介绍

生活当中我们经常听到“干预”这个词汇,例如经济干预等,殊不知在治疗一些疾病的时候也可以使用干预治疗这种新式方法。那么面对糖尿病这种顽疾,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干预治疗呢?一些跟随小编的脚步来认识一下:

药物干预:由于进行饮食和运动干预,实践中患者常难以持之以恒,依从性欠佳,其长期干预的效果有限,故近年来药物干预IGT渐受重视,主要包括双胍类药物(二甲双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和噻唑烷二酮衍生物——胰岛素增敏剂等。药物干预的前提是药物本身无毒性,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和保护B细胞功能,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不增加体重,不引起低血糖,长期服用安全。二甲双胍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肠道葡萄糖吸收,抑制肝糖原异生,改善糖耐量,降低体重和血压,一定程度改善脂代谢等,不良反应少。

“糖尿病预防计划(DPP)”共收集3234例IGT患者(伴空腹血糖≥5.6MMOL/L),随机分为安慰剂对照组(N=1082)、强化饮食和运动干预组(N=1079,减少脂肪和热量的摄入,保证每周运动150MIN)和二甲双胍干预组(N=1082,二甲双胍1700MG/D),研究始于1996年,结果显示,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强化饮食和运动干预组与二甲双胍组体重均明显下降,糖尿病的累计发生率分别下降58%和31%。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拜糖平和倍欣)延缓肠道葡萄糖的吸收,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升高幅度,并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胰岛素水平和血压,改善脂代谢。

应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拜糖平)作为IGT干预的大型临床试验的有国际多中心的“预防NIDDM的研究(STOP-NIDDM)”,该研究共收集1429例IGT患者,随机分为安慰剂组和拜糖平组(拜糖平,100MG,3次/D),平均随访3.3年,结果显示拜糖平组糖尿病的累计发生率为32.7%,安慰剂组为41.9%,拜糖平使糖尿病的绝对危险性降低9%,研究认为拜糖平对延缓IGT向糖尿病转换有效。其他应用拜糖平预防IGT的研究尚有英国的“早期糖尿病干预研究(EDIT:拜糖平、二甲双胍、拜糖平二甲双胍)”和荷兰的“阿卡波糖干预IGT研究(DAISI)”等。

噻唑烷二酮衍生物(曲格列酮、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可直接增强胰岛素的作用,降低血胰岛素水平,改善IGT。和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和轻度降低血压。曲格列酮于1996年曾被美国DPP作为IGT的干预药物之一,但应用过程中发生了与药物有关的致死性肝损害而于1999年被终止使用。不良反应更少、作用更强的同类产品如罗格列酮(DREAM,拟收集4000例IGT,前瞻性分组观察3年,预计2006年完成,以观察干预治疗对预防糖尿病及其大血管疾病影响)或吡格列酮等正在进行临床试验,使用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肝功能。但目前有关药物干预IGT的价值-效益的关系尚不十分明确,有待上述研究结果予以阐明。

一般认为,IGT及其伴发的危险因素以及发展为糖尿病是可以防止或延缓的。其他可试用的药物还有减肥药物如西布曲明和赛尼可(选择性抑制胃肠道脂肪酶)等,可预防或延缓肥胖病人IGT或2型糖尿病的发生。最近,对303例空腹血糖在6.1~7.0MMOL/L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前瞻性分组(苯扎贝特组,156例,苯扎贝特400MG/D;安慰剂对照组,147例)观察6.2年,结果苯扎贝特组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安慰剂组(42.3%∶54.4%),提示改善脂代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冠心病伴空腹血糖受2型糖尿病发生的风险,该结果值得临床开展更多的研究。

经过介绍,希望大家明白这个道理:不要随便吃药,不要乱用药!如果您也是糖尿病患者,希望在了解这些药之后,在详细的咨询权威专家之后,再行决定是否使用,最后,希望各位患者朋友能够早日通过药物治疗的方法“解决”糖尿病问题。

  • 吴中华

    吴中华

    主任医师擅长:失眠
  • 余立松

    余立松

    主任医师擅长:中西结合治疗内科疑难杂症
  • 蔡长明

    蔡长明

    主任医师擅长:各种不明原因发热、贫血的诊治以及白血病,淋
  • 邵迎新

    邵迎新

    主任医师擅长:甲亢,甲状腺瘤,甲减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1957年由上海第一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
  • 西南医院

    西南医院

    西南医院坐落于两江环抱、山水相依的重庆市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
  • 新桥医院

    新桥医院

    新桥医院是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对地方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