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病早期无临床症状,病人就诊时常在中晚期,一般以腻苔多见,而舌质紫黯,舌下静脉显露的瘀证亦非少见。痰瘀致病在高血压病中征象明显。痰和瘀既是病因又是病理产物。临床上应用祛痰逐瘀的方法治疗高血压病,在改善症状和防止并发症上有一定的优势。
痰瘀与高血压病的相关性
高血压病的病理改变主要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及其功能失调,血管内皮细胞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抗凝集功能障碍,导致血管痉挛、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影响全身主要器官的血供。实验研究发现,中医的瘀血证在客观指标上可以看到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性的异常、微循环的障碍、内皮细胞的损伤、血小板功能的亢进以及凝血因子形成并激活,纤溶和抗纤溶系统的启动,红细胞变形性和凝聚性增强等。这可看作高血压致病的诠释。高血压病常伴有高血脂症、高粘血症,它们在高血压病的发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中起着促进作用。有研究表明,血脂代谢紊乱,纤维原、血尿酸升高等是痰浊证的代谢特征。
痰瘀形成的机理
中医认为气血阴阳、津液在人体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而肝脾两脏的功能在其中处于中心的地位。肝主疏泄,其一是调畅气机,其二是促进脾胃的消化功能,其三是调畅情志。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液,故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为生痰之源”之说。情志失调伤肝;饮食失节、过劳或过逸伤脾是高血压病病机特点。前者致肝郁气滞,继而肝郁化火出现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进一步发展致阴虚阳亢,阳盛则化火化风,日久风火相煽,灼津成痰;气滞则可致血瘀、饮停。后者脾虚失运致气虚,痰湿中阻或阻络,气虚也可致血瘀。两者均可导致瘀血与痰浊发生,痰瘀既是脏腑功能虚损的病理产物,又是高血压病进一步发展的新的病因,而且常互为因果,互相交结。痰瘀阻痹经脉,可致肢体麻木、疼痛等;痰瘀阻痹心脉可致胸痹心痛;痰浊瘀阻,清阳不升,可致眩晕;肝阳化风,夹痰瘀上逆阻脑络则致中风;浊毒内停,上凌心肺,则见心悸气短,喘息不能平卧,少尿,全身水肿等危候。
祛痰逐瘀治疗高血压病
痰瘀贯穿了高血压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整个过程,长期存在于病变的各个时期,因此,高血压病的治疗要始终重视防止痰瘀的形成和祛痰逐瘀法的应用。
疏肝理气法,就是疏肝解郁,理气通滞,防止肝郁化火、灼津成痰,或气滞血瘀。选用:柴胡、枳壳、青皮、香附、佛手、炒白芍、郁金等。健脾补气法,就是益气健脾化湿,防止痰湿中阻或气虚血瘀。选用:党参、白术、苍术、茯苓、黄芪、薏苡仁、陈皮、神曲等。祛痰法,选用黄苓、天竺黄、瓜蒌、白术、胆星、白芥子、枳实、莱菔子等。逐瘀法,选用:桃仁、当归、水蛭、川芎、丹参、赤芍、益母草、大黄等。
相关阅读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