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便秘的认识很早就有,根据中医对便秘的治疗方法中,可以看出便秘的辨证论治可概括为“积热”、“肝郁”和“正虚”。
1、积热论:
素体阳盛或恣饮酒浆,过食辛热厚味,以致胃肠积热;或热病邪恋,津液耗伤,肠道失润而致大便干结,难于排出。治以通腑泄热、润肠通便之法。临床常用大黄、芒硝之属。但因系攻伐峻剂,应中病即止,免更伤津液。
2、肝郁论:
认为习惯性便秘患者,多性格内向,由于肝气郁滞,影响脾胃气机之升降,导致大肠传导失司,糟粕内停,而成便秘。治疗采用疏肝开郁、行气润肠之法,常用逍遥散之类加减治疗,多获良效。
3、正虚论:
认为大肠的传导功能有赖于正气的充盛、脏腑功能的协调,才能正常发挥作用。若气虚,无力排便,血虚津亏,肠道失养,蠕动无力,脏腑之气虚,不能协调大肠的传导功能,均可致大肠传导无力,而成便秘。治当益气养血、扶养正气为法。待正气不虚,脏腑充盛,大肠传导得司,便秘自当获愈。
总之,便秘之病,既要治标(腹满便闭当先治标),又要顾本,当先辨其属虚属实,属寒属热,而后兼以润肠通便,并鼓励患者解除顾虑,振奋精神,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协调胃肠功能,则能收到较好效果。
相关阅读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