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肾动脉硬化症用药原则 概述 肾动脉粥样硬化症,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部分,但亦与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未必平行,临床多见于60岁以上的。
概述
肾动脉粥样硬化症,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部分,但亦与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未必平行,临床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除了一些病人有微量蛋白尿外,很少有其他异常改变,部分患者可发生动脉栓塞,表现为肾功能不全,在应激状态下甚至发展为尿毒症。此症可同时伴有其他器官的动脉硬化,如心、脑或眼底改变并有相应的临床表现。本病可分良性小动脉肾硬化与恶性肾小动脉硬化。治疗为降压、降血脂、延缓或减轻小动脉性肾硬化发展,以免出现肾功能不全,以下主要阐述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一般称之为高血压良性小动脉硬化症。
临床表现
1.常有中等度以上高血压及其临床症状。 2.可伴有心、脑、眼底动脉硬化及其表现。 3.有轻度蛋白尿,其程度与高血压呈正相关。 4.后期可有夜尿,尿比重及尿渗量降低,以致肾功能不全表现。
诊断依据
2.50岁以上患者或长期高血压未能良好控制,高血压中等度以上。 2.轻度蛋白尿,伴肾小管功能损害为主。 3.伴有心、脑动脉硬化表现及眼底改变。 4.排除其他肾病(如慢性肾炎)所引起的高血压。
治疗原则
3.低盐,低脂,戒烟酒,防超重,避免过度紧张或精神刺激。 2.降压治疗,应避免降压过快、过低。 3.抗动脉硬化治疗。 4.合并肾功能不全者应按肾功能不全治疗。 5.对症支持治疗或参考高血压病的治疗方案。
用药原则
5.早期高血压以口服利尿药及普通降压药为主。每次选一两种,无效依次更换,利尿药、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和转换酶抑制剂。 2.中后期高血压则以“二联”或“三联”抗高血压药并用,辅以降脂药。必要时可静脉使用血管扩张药。 3.若合并肾功能不全时,除了适当降压外,还要参考肾功能不全治疗。 4.对症支持治疗,及注意维生素、电解质补充。 5.晚期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用透析治疗。
辅助检查
1.患血压时间在10年左右,血压控制较好,检查框限以“a”项为主。 2.高血压时间在10年以上,中等度高血压未能控制,或合并有明显的心、脑损害者应予检查框限“a”、“b”或再加“c”项。
疗效评价
2.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血压降至正常,尿常规、比重正常。 2.好转: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血压稳定,仅有轻微蛋白尿,尿比重略低。 3.未愈:症状体征未改善,血压未能控制,蛋白尿增高,肾功能减退。
延伸阅读:
尿酸性肾病
概述 尿酸性肾病是由于血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减少形成高尿酸血症所致的肾损害,通常称为痛风肾病,临床表现可有尿酸结石,小分子蛋白尿、水肿、夜尿、高血压、血、尿尿酸升高及肾小管功能损害。 本病西方国家常见,国内以北方多见,无明显的季节性,肥胖、喜肉食及酗酒者发病率高。男女之比为9:1,85%为中老年人。本病如能早期诊断并给予恰当的治疗。
解热镇痛药物致肾损害
解热镇痛药所致肾损害预后大多较好。一来损害性质多为功能性,及时停药与适当治疗(口服糖皮质激素类、利尿药及进行暂时性血液或腹膜透析)可以完全康复;二来目前解热镇痛药可供选择的品种较多,对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只要避免使用具有肾毒性的药物并注意小剂量使用,大多是可以预防肾损害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