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是以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炎症性自身免疫病,其特征为对称性、周围性多个关节慢性炎性病变,临床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功能下降,病变呈持续、反复发作过程。由于风湿病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大量类风湿关节炎由非本专业医务人员诊治,出现了一些诊疗误区。
误区1 类风湿因子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指标。有人认为关节痛患者类风湿因子阳性就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阴性就可排除,其实不然!类风湿因子可见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及与免疫有关的慢性感染,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慢性肝炎、结核病、血吸虫病等。正常人接种或输血后亦可出现暂时性阳性。故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要靠综合判断,熟练掌握本病的诊断标准,一般7项中至少4项阳性者才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误区2 关节畸形即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天鹅颈样或钮扣花样畸形、掌指关节尺侧偏移及远端尺骨背侧半脱位,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征性改变。但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等亦可引起关节畸形。强直性脊柱炎的X线片可见骶髂关节侵蚀、破坏或融合,而且90%以上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为类风湿因子阴性,HLA-B27阳性。银屑病关节炎常有典型的皮肤损害或指甲病变。诊疗中多加细心,即可予以鉴别。
误区3 免疫抑制剂副作用大,用量越少、时间越短越好。免疫抑制剂为改善病情的药物,起效缓慢,对疼痛的缓解效果较差;但抗炎效果持久,可减缓关节的侵蚀、破坏。常用有甲氨蝶呤、爱若华、环磷酰胺。但此类药多属肿瘤化疗用药,非专科医生和患者往往对其有恐惧心理。实际上,小剂量应用此类药,很少引起严重副作用,而且疗效确实;若合用其他慢作用的抗风湿药,疗效更佳。这类药物作用机制各不相同,联合应用并不增加毒性,而且多数药物损伤是可逆的。只要定期复查血分析、肝肾功能,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处理,即可使损伤逆转。
误区4 畏惧使用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是最强的抗炎药物,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可谓“双刃剑”。用得好可控制病情,用得不好可出现消化道出血、股骨头坏死等严重副作用。有些江湖游医在“祖传秘方”中加入激素而不告知患者,使患者服用后产生严重依赖,一旦停药病情迅速恶化,因而使得部分医生和患者畏惧激素。近年来研究发现,小剂量强的松可缓解患者的关节症状,减缓关节的侵蚀性改变。该药适用于有关节外症状者,或关节炎明显而不能为一般消炎止痛药控制,或慢作用抗风湿药物尚未起效时。激素的疗效与副作用得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激素的用量和持续时间,如控制得当,不失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辅助药物。
相关阅读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