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成功地应用功能基因组学技术,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的基因调控网络。
今天出版的世界血液学专业最权威杂志《血液》(BLOOD)刊登了这一研究的相关论文。杂志的主编肯耐斯教授专门发来贺信,高度评价了这一白血病研究领域的重大新进展。
他在信中说:“这篇文章确实展示了很多工作,非常重要而且有意义。”
专程来沪参加新闻发布会的国家科技部基础司司长杨启文指出,这一重大成果的取得,不仅更加巩固了我国在此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而且促进了我国功能基因组学与重大医学问题相结合的趋势。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是白血病中临床表现最凶险的一种。八十年代中期,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王振义等科学家,在世界率先运用维生素A的一种衍生物--全反式维甲酸(ATRA),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获得成功。在国际肿瘤界引起强烈反响,被称为肿瘤治疗史上的一次“中国革命”。
此后,世界科学家不断深入研究,发现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在发病机制方面,是由于人体内染色体易位产生的“融合基因”导致的,维甲酸能够通过调节“融合基因”而治疗白血病。但维甲酸具体调控了哪些基因则一直是个谜。
上海血液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和国家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的多个课题组对这个“谜”进行了联合研究。他们采用了功能基因组学上的cDNA阵列数据库、抑制减数文库等最新研究手段,筛选到169个受全反式维甲酸调控的基因。
相关阅读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