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康网
疾病专题

缺铁性贫血

首页 > 内科 > 缺铁性贫血 > 治疗 > 正文

宝宝贫血怎么办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03日

宝宝贫血怎么办?贫血是指人的血液中单位细胞容积内血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或其中一项明显低于正常。人体中的血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随年龄的增长而有差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6个月至6岁小儿血液中血红蛋白低于110克/升,6~14岁小儿血液中血红蛋白低于120克/升,则判定为贫血。

宝宝贫血怎么办

婴儿贫血是婴幼儿时期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长期贫血可影响心脏功能及智力发育。婴幼儿贫血多数是因为营养不良造成的。贫血患儿可出现面色苍白或萎黄,容易疲劳,抵抗力低等症状。

营养性贫血可分为营养性小红血球性(缺铁性)贫血和营养性巨幼红血球性(维生素B12、叶酸缺乏)贫血。

一、缺铁性贫血

由体内缺铁影响血红素的合成所引起,是目前世界上比较普遍的问题,尤见于婴幼儿及生育年龄妇女。据统计,我国近40%的学龄儿童和托幼儿童患有不同程度的贫血。

缺铁的主要原因有:

1、人体内铁的需求量增加而摄入量相对不足

婴幼儿生长速度很快,正常婴幼儿出生后5个月体重增加1倍,1岁时增加2倍。婴幼儿在4~6个月后,体内储存的铁已经消耗渐尽,如仅以含铁量少的母乳喂养,可导致缺铁性贫血。育龄妇女由于妊娠、哺乳,需铁量增加,加之妊娠期消化功能紊乱,铁的摄入和吸收不佳,也极易导致贫血。

2、铁吸收性障碍慢性贫血

动物性食品中的血红色素铁可以直接以卟啉铁的形式被人体吸收,吸收率较高非血红色素铁的吸收取决于胃肠道的溶解度等因素,多种因素可阻碍铁的吸收。

二、营养性巨幼红血球性贫血

由于各种因素影响维生素B12及叶酸的摄入与吸收造成营养素巨幼红血球性贫血。维生素B12和叶酸都在核酸代谢中起辅酶的作用,若缺乏则导致代谢障碍,从而影响原始红血球的成熟。常发生于未加或者少加辅助食品、单纯以母乳喂养或淀粉喂养的婴儿,或反复感染及消化功能紊乱的小儿。

维生素B12缺乏可引起巨幼性红血球性贫血和神经系统的损害;叶酸缺乏除引起巨幼性红血球性贫血外,还有舌炎、口炎性腹泻等。

【临床表现】

本病一般分为早期及晚期贫血一般发生于3~4个月以后者,主要由于铁缺乏所致。本病发生于早产儿,主要以面色、口唇、指趾甲苍白为特征。属于中医学的“血虚”、“萎黄”等范畴。祖国医学历代文献中虽无贫血这一名称,但与其类似的病证却有不少记载。如《灵枢?决气篇》中云:“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又如《千金要方?少小婴孺方》篇中有类似小儿贫血的记载,“凡妇人先有小儿未能行,而母更有妊,使儿饮引乳,亦作魃病。令儿黄瘦、骨立、发落、壮热是其证也”。

症状与体征早产儿贫血大多发生于生后2~6周内,逐渐出现面色苍白,全身倦怠,无力,肌张力低,哭声低微,吸吮力弱,吮乳少,有时恶心呕吐、腹胀,有时大便稀。若贫血较严重,面色多虚肿,体重不增,肝脾可肿大,心前区可闻及Ⅱ级以上收缩期杂音。机体抵抗力差,易患上吸道感染、新儿肺炎、败血症等疾患。

【诊断标准】

WHO的诊断标准:综合国外资料,以Hb和(或)血细胞比容(HCT)为指标。

1、 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 6月龄至6岁小儿Hb<110g/L,6—14岁Hb<120g/L(均为海平面)。

2、 国际营养性贫血咨询组的标准。

6个月龄至10岁,Hb<110g/L;男11—14岁,Hb<120g/L;女11—14岁,Hb<115g/L;男15岁以上,Hb<130g/L;女15岁以上,Hb<120g/L。

【临床检查】

(一)血象

1、血红蛋白 一般以Hb低于同龄儿正常下限值作为贫血诊断依据。

2、红细胞指数 包括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HDW)。IDA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80fl,MCH<26%pg,MCHC<0.31.RDW正常值为13.4%±1.2%,IDA时>16.3%被认为是铁缺乏最早期的血液学改变,对IDA诊断敏感性高,但特异性差。

3、血片 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居多,中心淡染区扩大,网织红细胞一般正常,在严重缺铁性贫血伴出血时可见升高,血小板计数在合并出血时增高,严重缺铁时降低。

(一)骨髓象 骨髓检查不是诊断IDA所必须的辅助检查,仅用于鉴别诊断时。表现为有核细胞增生活跃,幼红细胞增生明显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各期红细胞体积均较小,染色篇蓝,显示褒奖成熟落后与胞核。铁粒幼细胞极少或消失,细胞外帖缺如。

(二)铁代谢检测

1、骨髓铁染色 正常骨髓中含有一定量含铁血黄颗粒,称为细胞外铁,反应骨髓的储存铁量,骨髓涂片经普鲁士蓝染色镜检可以识别定量,正常+~++。铁缺乏时,细胞外铁减少,IDE和IDA时可阙如,同时铁粒幼细胞也减少。骨髓铁染色是判断储存铁缺乏的特异敏感的指标,常用于与其他贫血的鉴别,如慢性病贫血(ACD)。

2、血清铁蛋白(SF) 是反应集体储铁水平较敏感的指标。ID时即下降,在IDE和IDA期下降更明显。SF浓度正常范围较很大,12~300μg/L,,低于12μg/L即可提示缺铁;但如果正常也不能排除本病,因为感染、肿瘤、肝病等可引起SF增高。

3、红细胞内铁蛋白(EF) 反映体内出帖情况,用放免法或酶联免疫法测定。在铁缺乏时下降,与SF变化一致,受肿瘤、感染、肝病等影响小。由于其在慢性病贫血和缺铁时都降低,且检验技术复杂,目前尚未常规应用。

4、血清铁(SI) SI浓度正常值范围很大,13~31μmol/L(75~175μg/dl)。缺铁时,SI降低,低于9.0~10.7μmol/L(50~60μg/dl)有意义,但有时也正常。其测定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操作中铁污染,随年龄、性别及昼夜变化都有很大差异,因此单独用以诊断铁缺乏不可靠,应结合SF等其他指标判断。

5、血清总铁结合力(TIBC)和转铁蛋白饱和度(TS) TIBC反映血浆中Tf浓度,正常值44~80μmol/L(250~450μg/dl),缺铁时升高,>62.7μmol/L(350μg/dl)有意义。TS是SI与TIBC的比值,正常值33%~34%,IDA时降低,TS<15%提示红细胞生成铁缺乏,但不能肯定诊断;>20%~25%则可排除缺铁。

6、红细胞有利原卟啉(FEP) 铁与卟啉环的结合是合成血红素的最后一步。当细胞缺乏时,原卟啉不能与铁结合形成血红素,造成未被利用的原卟啉过多堆积于红细胞内,使FEP增高,此时尚未出现贫血。FEP可作为IDE的典型表现,>0.9μmol/L,有诊断意义。FEP增高也见于ACD,铅中毒贫血和先天性原卟啉增多症,此时应结合其他指标与IDA进行鉴别。

7、锌原卟啉(ZPP) 用血液荧光技术法测定,与FEP一样是IDE较敏感的指标,但在ACD时也升高。

相关阅读

  • 吴中华

    吴中华

    主任医师擅长:失眠
  • 余立松

    余立松

    主任医师擅长:中西结合治疗内科疑难杂症
  • 蔡长明

    蔡长明

    主任医师擅长:各种不明原因发热、贫血的诊治以及白血病,淋
  • 邵迎新

    邵迎新

    主任医师擅长:甲亢,甲状腺瘤,甲减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1957年由上海第一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
  • 西南医院

    西南医院

    西南医院坐落于两江环抱、山水相依的重庆市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
  • 新桥医院

    新桥医院

    新桥医院是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对地方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