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白血病的儿童因为身体患病,已经很微弱,再加上长期的强烈化学以及药物的治疗,会让许多患儿对于治疗起不良反应,出现一些不适应的现象,面对着这样的情况,家长们都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但除了给予他们最大的支持以外,我们还可以怎么帮助孩子缓解治疗所带来的痛苦呢?
首先是骨髓抑制:骨髓抑制是指化疗药物在其显效范围内出现的骨髓性反应,是白血病化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表现为中性粒细胞质和量的异常、严重贫血、血小板低等,易发生严重感染、贫血及出血等并发症,严重的骨髓抑制很可能威胁到患儿的生命。
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是化疗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很大程度影响着患儿的舒适度,且严重的胃肠道反应可导致患儿营养失调和电解质紊乱,甚至可能影响药物的治疗,造成化疗不能顺利进行。化疗药物致吐是由于药物刺激脑部呕吐中枢产生5-羟色胺,多巴胺等致吐神经递质而导致的。其次,化疗药物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刺激髓质的呕吐中枢也可以发生呕吐。专家发现,心理因素是ALL患者化疗引起恶心呕吐的原因之一,有些患者对于有颜色的药物如柔红霉素等心理负担很重,往往刚听说准备化疗就出现恶心呕吐,不能进食。
在进行化疗前,护士应预先做好评估工作,了解患儿的基本情况、化疗经历及本次化疗方案,熟悉不同化疗药物的药理特性如阿糖胞苷、柔红霉素等药物胃肠道反应较为严重,安排好输液次序,有颜色的药物尽量放在最后输注并使用避光袋。有研究发现,睡眠中治疗可预防化疗所致呕吐,对呕吐频繁者可采取午睡给药。静脉化疗于餐后3至4小时用药较适宜,此时胃充盈度小,胃内压力低,发生呕吐症状少。同时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及饮食指导,积极进行护理干预,专家在进行护理干预的观察组与未进行干预的对照组的比较中发现,观察组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及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在药物预防方面现常用格拉司琼在化疗前30分钟静脉注射,其止吐效力强于胃复安至少30倍,且疗效持久,无多巴胺拮抗作用,虽有便秘等副反应,但均较轻微,无需处理。
还有感染。据调查显示,白血病患者感染率为22.73%,各种感染中以口腔、肛周感染和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最高,并与患者周围白细胞计数、贫血程度、鞘内注射、抗生素使用、住院时间有关。
专家通过对各阶段ALL患儿的感染情况进行比较了解到,诱导缓解治疗阶段感染率为91.30%,巩固强化治疗阶段感染率为22.32%,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诱导缓解治疗阶段更容易发生感染。护理人员应加强病房管理,指导患儿及其家属注意个人卫生,饮食适宜,尽量减少外源性感染,密切检测患儿白细胞指数。大剂量化疗后,造血及免疫系统受到严重抑制,大部分经过5~10天的粒细胞缺乏期,在此期间机体抵抗力急剧下降,易受到感染,应进行保护性隔离。在进行各项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并且限制人员探视。化疗开始前的3~7天内开始给予预防感染的护理措施,证实较传统于化疗结束后,外周血白细胞开始下降时实施护理措施,能更有效预防各种感染的发生。化疗7~14天易发生口腔溃疡,应指导患儿每日睡前晨起及三餐后进行口腔清洁。在漱口液的选择上,目前国内多采取口泰、多贝尔液漱口方式预防口腔细菌感染,但对预防真菌感染效果欠佳,且口泰漱口液长期应用可引起组织着色、味觉改变,患者不愿接受。疑有霉菌感染者,用2%到3%碳酸氢钠漱口,实施预防性和治疗性口腔护理,可给予抗细菌与抗真菌漱口液交替漱口,抑制口咽部微生物。专家使用碳酸氢钠液漱口可使口腔真菌感染的概率减小,感染发生时间明显延迟,与常用漱口液交替使用可更好预防口腔感染。肛门自身的解剖特点及化疗后骨髓呈抑制状态,机体抵抗力非常低下极易诱发肛周感染,病人本身若患有痔疮、肛裂等更易引起肛周感染。目前预防肛周感染的主要护理措施为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合理膳食保持大便通畅以及使用碘伏消毒棉签进行肛周护理。同时,应加强对患儿及家属的健康教育,使其了解肛周感染的危害性及预防方法,专家对白血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后,其肛周感染的发生率大大降低。
小儿时期发生的白血病多为急性白血病。每年都会新增许多儿童白血病的病例。面对着这样的情况,或许会有越来越多的家庭都会面对着白血病的困扰,对于家长来说带给孩子带来的痛苦是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希望各位家长要坚强,全力支持着孩子,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有效果的方法走进白血病治疗,给白血病患儿们带来福音。
相关阅读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