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是如何发生的??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可以确定的是:IBS是一种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引起的典型的心身疾病,长期的精神压力、某些食物或者药物(抗生素)、急性肠道炎症之后等均可诱发或加重IBS。
有研究表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肠道益生菌大量减少(腹泻型患者肠道的乳杆菌减少的尤为明显)。由益生菌所构筑的肠道保护屏障被有害菌瓦解。致病菌和食物小分子得以穿肠而过,刺激肠道免疫细胞作出微弱的免疫反应,并且使肠道神经长期处于敏感状态。所以,肠道很容易在进食后或情绪波动时,蠕动过快(产生腹泻)或过慢(产生便秘)。与此同时,有害菌增多,分泌各种有害物质使得肠腔酸碱度异常,使肠道异常的蠕动加剧。
因此,IBS症状常常发生在晨起、餐前或餐后,特别是进食生冷、辛辣、油腻、奶类、酒精类、海鲜类食品后;或者情绪波动较大时,如生气、婚恋问题、工作、精神压力突然增加时期,例如考试前、重大聚会、倒班工作者等。
肠易激综合征多发于20至50岁的城市脑力劳动者(包括:商人、公务员、企业白领、知识分子、学生,这类人群的发病率约为20%)。IBS患者的男女比例约为1:2。亲戚(父母、兄弟姐妹、夫妻)中有IBS患者,自身也容易患上IBS。
从遗传角度解释,这可能是因为IBS易发于消化道发育基础较弱的人群;从生活习惯角度来看,相似的家庭生活环境(饮食、生活作息、家庭文化)不良,很容易使家族人群的脑-肠神经网络、肠道免疫细胞,肠道菌群都处于肠易激综合征易发状态。幼年、青少年时期曾长期服用抗生素的人;患有IBS以外的慢性病,曾经(正在)长期服用中西药物的人;最近一年内曾经有肠道炎症或者肠道感染的人。 这三类人的肠道菌群容易处于失衡状态,所以他们也是IBS高发人群。
相关阅读
热门点击